龙湖,位于周口市淮阳区城区东部,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大的环城湖,总面积11平方公里(16483亩),因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以龙纪官得名。被称为上古龙湖,是中国最古老、最神奇的内陆环城自然淡水湖泊。又是自然生态之湖,风景优美,春花夏荷,秋蒲冬雪,四季宜游,有植物280种,动物156种,每年在此停歇和越冬的水鸟多达20多种。更是中华文化之湖,承载了宛丘文化、诗经文化、陈楚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生态、地理地质与古湖泊科考价值。
随着淮阳城市的不断发展,龙湖周边人口大量增加,加之老城区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成为龙湖的主要污染源,造成龙湖水质水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湿地生态遭到破坏。为再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蕳”的龙湖自然风光,针对存在问题,周口市通过立法保护、规划控制、科学治污、生态修复、规范管理、全民共治等一系列措施,使龙湖水生态、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并逐步改善。
一、健全机制,强力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周口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和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龙湖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对龙湖生态保护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定期听取治理情况汇报,经常到一线调研督导,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为龙湖保护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二是顶层设计。2018年,周口市委市政府组织编制了《龙湖总体规划》《龙湖片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龙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颁布实施了《周口市龙湖保护条例》,为全面加强龙湖保护提供了基本遵循。三是成立机构。申请成立了高规格的龙湖管理机构,集中行使林业、渔业、交通运输、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方面有关行政处罚权,加大对龙湖及景区周边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龙湖开展更为有效地依法管理和保护。四是加大投入。启动了总投资12.04亿元的龙湖湿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项目,包括老城区雨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内外湖治理修复工程、环湖廊道建设、民生公园建设等12个子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老城区周边对龙湖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削减污染物负荷,系统改善龙湖水质。
二、强化措施,全面治理
一是提升周边环境。在苏花园原址高标准建设总面积47公顷的龙湖·苏花园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集生态、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户外活动场所。对外环湖路以里、内环湖路以外的所有湖面、池塘、滩涂、空闲地统一租用、统一管理,种植各类带刺景观花草和景观树木,有效改善了湖区生态环境。二是实施“三退三还”。即:退房还湖、退塘还湖、退耕还湖,完成内湖周边居民外迁3100余户,拆除各类私搭乱建50余处,清除填湖造宅等违法建筑近2700平方米。同时组建120人的湖区环卫队和湖区打捞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及时收割龙湖水草、干枯芦苇、莲藕,防止水生植物腐烂造成二次污染。三是加强监测预警。划定了龙湖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范围,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设置生态监测点4个,生物多样性监测样区8处等,对龙湖湿地面积,季节水位变化对动植物种类、种群数量和水质的影响进行全面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龙湖生态环境保护一手数据。目前,龙湖水质常年保持Ⅳ类水以上。
三、生态修复,标本兼治
一是提升生态功能。在完善环湖截污等措施的同时,积极实施内外环湖绿色廊道建设、伏羲文化广场生态护坡改造,湖区滩地地形改造,龙湖三岛坡岸保护等工程,积极创造适合多种湿地植被、水生植物、水生鸟类生存的条件。开展龙湖荷花补栽工作,通过采取补植+自然恢复的方式,不断扩大龙湖内湿地植被面积,逐步恢复龙湖水域生态机能。二是规范养殖管理。采取“统一放养、统一管理、统一捕捞”的方式,水域内所有捕捞渔船由龙湖保护中心集中管理、统一编号,按照休渔政策实施捕捞,加大龙湖周边巡查力度,禁止私人无节制乱捕乱钓,防止破坏龙湖水生态平衡。三是常态引水补源。与市调水中心、沙河管理处、贾鲁河管理处签订常年引水协议,每年引水1000多万立方米,让“活水”源源不断流入龙湖,与确保龙湖水域面积不低于7平方公里,水位不低于海拔42米。
通过系统综合治理和自然生态修复,龙湖正在快速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目标,充分展现了龙湖“内陆奇观,中原明珠”风采。淮阳区经过实践,探索了北方缺水地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路子,可为水资源匮乏地区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如今,周口市淮阳区围绕“一湖一陵一古城”,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办好“一节一会”,淮阳荷花成功入选“老家河南·五朵金花”之一,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让水域生态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